從十九世紀初到一次大戰前夕,俄羅斯帝國曾多次對外發行債券,其中有幾次是為了興建鐵路( 清帝國是有樣學樣 ),不能算是「惡債」(odious debt,通常指獨裁者為斂財或購置軍火鎮壓異己而以國家之名舉借的債務;一般認為繼承的國家/政府無義務償還)。儘管十九世紀的歐洲金融界不乏對俄國償債能力的質疑,英法兩國仍一再捧場。法國尤其積極:在普法戰爭慘敗後,法國希望扶助俄國,藉以牽制快速崛起的德國(法俄後來更進一步結盟,且在日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夾擊德國)。然而,當時法國正如火如荼地推動多方面的轉型建設,國庫無多餘資金可供援外。當局遂把腦筋動到民間儲蓄上,以「借錢給俄國,即借錢給法國」為號召,鼓勵認購俄債。在愛國心與債息的雙重驅使下,俄債在巴黎炙手可熱,1888年的80億法郎債券甚至不到一星期即被認購一空1參閱Sandra SZUREK. Épilogue d’un contentieux historique : l’accord du 27 mai 1997 entre le gouvernement de la République française et le gouvernement de la Fédération de Russie relatif au règlement définitif des créances réciproques entre la France et la Russie antérieures au 9 mai 1945. Annuaire Français de Droit International. Vol. 44, nᵒ 1, 1998, pp. 145‑146. 。
孰料,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後,列寧旋即在同年年底簽署命令,拒絕承認沙皇時代的債務。英法為此提出的交涉抗議盡皆碰壁2前引文,pp. 147‑148。。冷戰開始後,此議題更難解決。待到戈巴契夫掌權,蘇聯終於開始著手解決這批歷史舊債,於1986年與英國約定:蘇聯放棄索討七十年前被英國扣押的黃金,英國則不再追討戰前舊債。3詳細而言,英蘇在1968年曾締約處理戰前雙方的財物索討問題,但帝俄債券問題直到1986年初的再度締約時才得到解決。參閱:S. W. MAGNUS. The Foreign Compensation Commission.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1988, Vol. 37, no 4, p. 975‑982; John Andrew, Eighty years later, the Tsarist bond pays off. The Independent. 15 January 1997.
法國持有的俄債金額遠較龐大4就的1997年的相關報導與資料所揭示的金額來計算,法國人持有的帝俄債券總值約為英方(以英蘇訂約時的計價為準)之9倍。,加以蘇聯提出的交換條件遭法國峻拒5蘇聯提出的交換物是被被法國凍結的波羅地海三小國存放在巴黎的黃金。法國當年之所以凍結這些資產,理由是蘇聯非法併吞這三國。法國從未承認蘇聯此舉的正當性,所以不認為那些黃金屬於蘇聯。波羅地海三小國獨立後,法國即讓這些資產物歸原主。,此部分遂被擱置。蘇聯解體後,其繼承者俄羅斯聯邦在1997年與法國達成協議,承諾償付四億美元,再由法國政府發放給債券持有者。由於此金額低於(以當時幣值計算的)債券總值的百分之二,有萬餘名債權人拒絕遷就,且串連揪團,訴諸司法6PH. G., L’indemnisation des porteurs d’emprunts russes dans sa phase finale. Les Echos. 14 November 2000. 。法國最高行政訴訟機關在2004年裁定,這些債券所代表的私人債權不因外交協議而滅失7Conseil d’État. 7ème et 2ème sous-sections réunies, 02/02/2004, 229040, Inédit au recueil Lebon。債權固然保住,但是債務人不只在境外,而且還是個主權國家。就算找全世界最窮兇惡極的討債公司出面,還是沒輒。俄國並非沒錢,他們甚至在2017年還清了前蘇聯向外國舉借的700億美元國債8最後一個拿到錢的債權國是繼承南斯拉夫的波斯尼亞。參閱:Fabrice NODÉ-LANGLOIS. Moscou solde sa dette soviétique mais toujours pas les « emprunts russes ». Le Figaro. 25 March 2017.。俄方的認知是:上個世紀末的協議已處理了這筆債務。二十年來,法國歷屆政府的態度則一直是:此案木已成舟,國家無法要求俄國取消舊約、重新議價。於是,仍持有帝俄債券者至今依然沒討回半毛錢。
戰後,德國被盟軍佔領,分為兩國。西德為了建立財政信用,在1950年代即決定向西方盟邦債主分期償還威瑪共和時代的舊債,從沒有柏林圍牆時就開始還,到了柏林圍牆崩垮後仍繼續,直至2010年才清償完畢9Eric CHOL and Romaric GODIN. L’Allemagne a remboursé ses dernières dettes datant de la 1ère Guerre mondiale. La Tribune. 1st October 2010。東西合併後的德國領土仍小於威瑪時代的德國:二次大戰後,威瑪時代的部分領土被劃給波蘭與蘇聯。同俄國的情況一樣,前德國領土上的居民,即使是德裔10德國投降(1945)後,這些地方的德裔居民大多數被迫遷徙到領土縮小後的德國,但仍有不少德裔人口留下來。根據本世紀初的人口普查資料,波蘭的Opole省(戰前屬於德國)自稱德裔的居民有十萬多人,佔該區總人口約十分之一。參閱:Bernadetta NITSCHKE. Religion as an element of identity of the German minority in the Third Republic of Poland. Annales Universitatis Mariae Curie-Skłodowska. Sectio K, Politologia. Vol. 19, 2, 2012. p. 98.,亦未分擔償還威瑪時代的德國國債。
另例:以前地理課本總會特別介紹其豐富自然資源的薩伊(Zaire)。此國在1964–1971年的國名是剛果(Congo)民主共和國;獨裁者Mobutu將國名改為Zaire後,大家省了很多麻煩,不必再費神分辨剛果民主共和國與其鄰居剛果民主共和國(Republic of Congo, 常簡寫為RoC或ROC)。Mobutu政權垮台後(1997),國名回復為「剛果民主共和國」。自此之後,郵寄到該國的人又要注意寫清楚,以免誤寄到另一個剛果。
有時,國號更改是為了因應領土範圍之改變,例如我們長期習稱的「英國」之正式國號在整個十九世紀都一直是「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愛爾蘭獨立建國後(1922),這個聯合王國的領土變小,名稱變長:「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
歸結而言,先有國,後有名。在歷史上,同一國名指涉的範圍往往不盡相同,甚至差別頗大。在1900年,德國的面積超過54萬平方公里,包含打贏普法戰爭而取得的亞爾薩斯、洛林;東西德合併後的德國仍為歐洲大國,但面積僅及二十世紀初的德意志帝國之三分之二。歷史課本都會寫到,普魯士王國(Kingdom of Prussia )在鐵血宰相裨斯麥的領導下,接連打贏普奧戰爭、普法戰爭,締造德意志帝國;課本通常略過沒提的是,這個王國的名稱源自普魯士公國(Duchy of Prussia),而普魯士公國的領土在二次大戰之後就不屬於德國了。11起家厝變成異國地,這種故事不只一樁。現在的白俄羅斯共和國的前身「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Byelorussian SSR)於1919年1月1日在Smolensk宣告成立,一星期後遷都明斯克(Minsk)。Smolensk則在半個月後被劃歸俄羅斯(RSFSR),而且在蘇聯解體後仍屬今之俄羅斯聯邦。
不過,普魯士公國僅為普魯士王國的兩大組成份子之一。就實質而言,另一個更重要:西邊的布蘭登堡侯國(Margraviate of Brandenburg。統治這個侯國的Hohenzollern家族在繼承了普魯士公國(1618)之後,在十八世紀結合兩國與其他國家而建立普魯士王國12公爵的位階高於侯爵,因此升級為王時,以普魯士為名。),後來更擴張而成稱霸歐陸的德意志帝國(1871);現在所謂的德國至此才名實俱存。雖歷經兩次大戰的戰敗割地,以柏林為首都的布蘭登堡侯國的核心領域至今猶多屬德國(即奧德河、尼斯河線以西的部分)。
1559年的普魯士公國與布蘭登堡侯國。Friedrich Wilhelm Putzger. Historischer Schul-Atlas zur alten, mittleren und neuen Geschichte. Bielefeld : Velhagen & Klasing, 1889. p. 20.
參閱Sandra SZUREK. Épilogue d’un contentieux historique : l’accord du 27 mai 1997 entre le gouvernement de la République française et le gouvernement de la Fédération de Russie relatif au règlement définitif des créances réciproques entre la France et la Russie antérieures au 9 mai 1945. Annuaire Français de Droit International. Vol. 44, nᵒ 1, 1998, pp. 145‑146.
2.
↑
前引文,pp. 147‑148。
3.
↑
詳細而言,英蘇在1968年曾締約處理戰前雙方的財物索討問題,但帝俄債券問題直到1986年初的再度締約時才得到解決。參閱:S. W. MAGNUS. The Foreign Compensation Commission. 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1988, Vol. 37, no 4, p. 975‑982; John Andrew, Eighty years later, the Tsarist bond pays off. The Independent. 15 January 1997.
德國投降(1945)後,這些地方的德裔居民大多數被迫遷徙到領土縮小後的德國,但仍有不少德裔人口留下來。根據本世紀初的人口普查資料,波蘭的Opole省(戰前屬於德國)自稱德裔的居民有十萬多人,佔該區總人口約十分之一。參閱:Bernadetta NITSCHKE. Religion as an element of identity of the German minority in the Third Republic of Poland. Annales Universitatis Mariae Curie-Skłodowska. Sectio K, Politologia. Vol. 19, 2, 2012. p. 98.
We use cookies to ensure that we give you the best experience on our website. If you continue to use this site we will assume that you are happy with it.OkNo